加载中...
返回

福州游记

游福州两天而回,感想不多,然而不可不写。我一向觉得,游而不记,则一路所得的独特而美妙的体验总是要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去,未免可惜。

首日

1月17日,同李泓踏上前往福州的动车。

这似乎是我首次乘坐动车出门旅行(漳州到厦门的十几分钟自然是不计在内的)。在福建省内,窗外最多的应该是丘陵和村庄,间以城市和工厂,景致并不足以令人沉醉其中。我在车上看起了毛选,始觉得我的乘车修为已经与往日有天壤之别。我还是应该将这一变化归功给暑假期间每日两小时的班车,其时所受的劳累与颠簸不愿回想,有感一切从脆弱到坚强都是经过了不知多少痛苦而无奈的修炼啊。

到达福州站还不到两点,我们直接进入地铁,前往新华社福建分社。从地铁出来的时候,我开始头一次观察这个城市了。福州的街道是整洁的,街边的一长排商铺恍然是石码的增强版本;街道两边的楼房并不高大,因此并不给人以威压;此处楼房之高度适中、街道之繁华有度、商铺之忙碌温馨,很难令人产生疏离之感,只觉得自己的家乡与此并无不同,或者自己的家乡未来正该如此。

真正的巨城,如北京,它的某些地方会使人感到非常陌生,那些地方有极大的人流,有万般的光影,有铺面而来的宏大建筑,综合来说,就是有一种令人时刻不能停歇的空气,分明在告诉外地来的人:此处无立足之地。而这样的地方,总是在巨城给人带来的文化的、资源的吸引上,重新引入一番理智,也重新带给生活于巨城中的外地来者一种漂泊无依的凄苦感受。

上次在外地见到这样的温馨的、如同家乡一般的场面,已不知是什么时候。此前在杭州是产生过类似的熟悉感的,但那是对于较旧的、老街道的熟悉感,而福州新华社附近,那是较新的、正在发展中的熟悉感。

李泓在新华社办完了事情之后,我们乘坐地铁到达两天的落脚之地——如家酒店(达明美食街店)。

不管在什么时候,初次进入到酒店房间的那种快乐总是存在的。这是一种来到了他乡之后、找到一块落脚点的喜悦,也是一种旅途劳累之后、终于可以洗去风尘的喜悦;加之我们两人都背着沉重的背包,进入房间之后得以彻底解脱,何其欢快也!

在酒店内歇息时,靠在床上看新闻是我最大的爱好。我喜欢电视上传来一本正经的播音腔,不管其内容如何(多数情况下是很积极的),而我将我的一切负担都卸到床上,这样的环境令我感到最大地放松。

傍晚,我们已经无力出门用餐,点了“醉得意”的外卖。其中醉排骨和荔枝肉是两道声名在外的福州菜,我觉得醉排骨是很香的,排骨的肥肉已经被炸的酥脆,没有油腻之感;荔枝肉则很一般,有点类似锅包肉,且过于甜,加之肉的肥,不大爽口。

餐后继续小歇一阵,我们决定出门前往西湖公园。这次旅行的行程是紧张的,而不可不去的景点有三个,我想,宁可让身体稍微劳累一些,也不能在这里留下遗憾的。

夜晚的福州更加美丽。车水马龙自不必说,街边的榕树和同样饭后散步的行人,是这座城市繁忙节奏的很好的中和剂。我在北京看到的是纯粹的忙碌,在杭州看到的是忙碌与寂静的结合,唯有福州是忙碌与悠闲的结合。我必须说的是,一切的所见都是片面的,因而一切的对比都是主观的,但同样一切的好恶也都是主观的,我在饭后散步的区区几千步内,深刻地为福州的生活气息所吸引了。

西湖公园是一片小水域,作为园林,比不上杭州的西湖,也比不上北京的北海公园或什刹海,以其有一个缺陷——风雅之地不多。西湖自不必说,几千年来的迁客骚人会聚之地;皇家园林也不必说,每一个地方都是有内涵的,在地图上光是看到某一处的名字,你便觉得它不可不去;我进行这样的比较,不是希望彻底否定福州的西湖公园,只是记录下我认为的不足,自然,它还有极好的、独特的一面,我也是要说的。

西湖公园的独特,也来自于它的风雅之地不多。因其不具备大园林那样丰富的景点,它成为了一个免费的、环境甚佳的人民公园。公园周边的道路有很多摊贩,公园内到处可见散步、跳舞、带孩子的人群,这样纯粹的公园身份,是不存在于杭州西湖这样的地方的。矛盾就是这样子转化,西湖公园作为园林景区的缺点,在这里转化为它作为人民公园的独特的优点了。

一趟逛下来有将近四公里,再回到宾馆,重温下午的那种放松与喜悦,在疲惫包围下坠入梦乡。

次日

隔天醒来,腿脚仿佛已经不受控制,然而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旅行,在我们的计划中三坊七巷是不可不去的。

我们的住地离三坊七巷近得很,走几分钟便到了“南后街”石牌楼,在牌楼右侧是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此日的行程便从故居开始。

闽地的建筑风格大抵是相像的,一进门是一片很大的堂厅,大厅右侧的房间陈列着介绍林觉民的一些资料,再往后走能够见到林觉民的寝室。寝室面积不大,光线也不怎么好,摆着一张不长的床,床不远处是一张小桌。我此前见过较多的是北方的皇家寝室,因此陡然见到这样平民的格局,感到有些许凄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小屋子里,住着一腔热血的、渴望解放人民的志士,在千里外的京城的雅致的大屋子内,住的人却是那封建的、剥削阶级的代表;自古最革命的那批人,总是以不那么好的条件开局,成就了事业之后,若不带动着所有的人民一同向好处去走,则这样的小屋子总还有人住进去、这样的时局总还有人去改变的。

冰心的屋子跟林觉民的屋子似乎不通,我没有摸清具体的格局。她的屋子连着个小院,小院不大,但很亮堂,住在这里想来心情会是很好的。

走出两位先辈的故居,我们才正式进入了三坊七巷。

此行较仓促,事前的期待也并不很高,因此没有做充足的功课。尽管准备不足,三坊七巷的古风古韵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从石牌楼进入南后街,左边可以入巷,右边可以入坊,道路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店面。我们依次游了郎官巷、塔巷、黄巷、衣锦坊、安民巷、文儒坊、官巷,因光禄坊和吉庇巷现已改为街道,我们只沿吉庇巷往回走去,并未再去光禄坊。

从总的来说,坊巷的格局是很吸引人的。走在石板砖上,眼前所见是蜿蜒的、因而望不见终点的巷道,两边是闽式的古老的楼房,似乎历史之风从巷内扑面吹来,从这里出出入入过多少的文人、显贵,又激荡回响着多少改变中国的宏愿和豪言啊!且不论对历史的虚无的遐想,单是眼前所保存的建筑,它们的雕刻得无比精美的梁柱和设计得相当巧妙的布局,就已经足够震撼、足够令人陶醉其中了。中国文化之厚重底蕴总是在这种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如今却再难见到这样的精细的建筑工艺,从上层建筑来说应该是浮躁的快节奏环境对古老的匠心的一种侵蚀,从经济基础上则是生产关系和资本市场已经不容许广泛考究的雕琢了。

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来到永和鱼丸店,打算尝试一下这项久负盛名的小吃。我个人是失望的,鱼丸的汤有一种淡淡的臭味(对我来说),仿佛是制作咸鱼的过程中散发的那种味道,令人不大愉快;鱼丸本身没有太多的缺点,但无论口感和味道都只是中规中矩;我不能否定这项食物,只能否定永和鱼丸,假如下次还有机会来福州,其他地方的鱼丸仍是值得一试的。

结束了三坊七巷的游览,时间只到中午。我们决定把原计划第三天才去的上下杭挪到第二天完成,并将原计划第三天晚上的车票改签到第三天下午,以避免第三天背着沉重的负担游览而造成过多的劳累。

从东街口地铁站乘坐地铁至达道站,在地铁附近品尝了福州的捞化——其实就是家乡的面线。我认为捞化这种食物的上限是很高的,因为有很多的食材可以与之同煮,不过我们吃到的是清汤捞化,唯一的佐菜是一叠卤肉,只能庆幸店家的汤做得还算爽口,如果跟鱼丸的汤一样,恐怕真要令我欲哭无泪了。

饭后步行几分钟即可来到上下杭历史风貌区,这里是一片类似三坊七巷的古建筑区,被两条主要道路——上杭路和下杭路——分为了三块区域,我们决定从上杭路进入,从下杭路离开。

漫步在上下杭内,我感到福州这座城市的底蕴还是浓厚的。仍旧是蜿蜒的街道,没有巷内那种开阔活泼的气息,更接近坊的那种端庄威严。道路有宽窄的变动,这是上下杭不同于三坊七巷的一点,在最窄的地方仅容一人通过,最宽的地方又分明是一处小的合院。应该说,上下杭是将我见过的闽南乡村那种街道布局同福州坊巷的建筑融合在一起,且这些建筑都是建造水平很高的、保存较好的建筑,因此从空间和视觉上带给人的体验就是既温馨又庄重,既古老又亲切。

在上杭路和下杭路交会的地方,我们看到的是岁康参号的旧址,这是一个西洋参专卖铺,建筑并不高大,但外立面的配色和石材的雕刻都做得细致完美。在这里遇到一位福州老伯,他向我们指出参号角落的一颗悬空而生的榕树,悬空而生!老伯说,这榕树依附在建筑上,生命力还非常旺盛,足见屋主人对这颗树的喜爱和照料,这也是福州的一处特色。我要感谢这位亲切的老伯,他让我对“榕城”的“榕”字体会更深了一步。

下杭路比上杭路更加开阔,有点像南后街,道路两旁是一些店面。老建筑能够在现世发光发热,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没能进入到这里的餐馆用用餐,可以算作一点小遗憾。

下杭路还连通着一片小天地。从一条垂直于上下杭路的小道出去,能够到张真君祠,香火蛮旺盛。张真君祠临着一条河流,河流与下杭路是平行的;如果说上下杭是古建的街区,则张真君祠这一侧是一片小的水乡;事实上,这里的格局跟闽南的村落是相似的,临水处总是宗教或宗族的场所,而往内才是通达的巷道和房屋的群落。

小逛了一圈,仍从下杭路离开这片街区。回到车流繁忙的主路上,适才的游览恍然如梦;这样的地方真令人陶醉,拥有这样地方的福州是可爱的、吸引人的。

回到宾馆,还是那熟悉的从心里升起的轻松之感,我们休息到了晚上。

吃完汉堡王的外卖之后,我们出门去逛达明美食街。这样的先吃后逛美食街的安排可以说是此行最离谱的行为——纵然美食街有琳琅满目的食物,我们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了!不过,最有烟火气的地方,总是与食物有关,达明美食街的纯粹的烟火气,可以说是为本次旅行画下了一个很好的句点。

尾日

最后一天,已经没有任何的安排。还是靠在宾馆的床上,耳听着新闻的播报,回味着三天的行程。我想,旅行并不是一种身心上的放松,而简直是一种身心上的拉练。凡是要考虑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旅行,是根本不能放松的,要在不那么舒适的旅舍内休憩、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遗憾地逛完好几处景点,叫做什么放松呢?我情愿把这种“放松”叫做是一种“转移”,它是将平日里柴米油盐的、学习工作的劳累,转移到四处游走的劳累上了。这样的转移,从全局上来说不是放松,因为根本没有放松,乃至于更加疲惫了,但从局部上来说,是很大的放松,是生活中主要矛盾的一种转化,当我们从四处游走回到按部就班的坐定与学习,仿佛是做过了一场五光十色的大梦,原本已经深感枯燥的生活节奏又变得亲切与活泼起来。

基于学生的生活来说,我是不大喜欢旅行的,因为大学生是最舒适、自由的群体,平日里面临的苦恼并不那么多;但将来进入工作,就说不准我对旅行的态度;我想,随着工作的压力源源不绝地来,与好友出门旅行这样的矛盾的转化办法,应该是有必要经常使用的,不过不能一次性地那么累就是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